三聚净戒是指: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摄众生戒。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。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;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;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。“三聚净戒

一切恶无不断。是摄律仪戒。一切善无不修。是摄善法戒。一切众生无不度。是摄众生戒。此三聚戒者菩萨道。”-《法门名义集》

染爱离,心得解脱。-《大智度论》

若有恭敬供养,瞋恚骂詈挝打者,心等无异;若得珍宝、瓦石,视之一等;若有持刀斫截手足,有持栴檀涂身,亦等无异。-《大智度论》

拂尘除垢


从前有位天帝释,五种福德离身,自知命尽后将投生到制作陶器之家受驴胞胎,转世为驴。帝释很忧愁,心想三界之中,能救人苦厄的只有佛。于是急往佛所住之处,叩头伏地,至心皈依佛、法、圣众。还没起身,其命忽终,神识即入驴胎。正在此时,母驴踩坏主人的陶器土坯,主人生气打它,当下伤胎。帝释的神识又回到原来的身体,依然还是天帝。佛赞叹天帝说:“好啊!能于临死之际,皈依三宝。”遂为其宣说佛法。天帝闻法,当即证得须陀洹果。摘自安士全书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:得免驴胎


世世能够忍辱而除去瞋恚的人,可以得到相貌端正的果报。-《大智度论》

不知樂與苦,大地本無意。-《本生经》

忍辱除瞋


现存的《本生经》共收有547个佛本生故事。讲述了四个阿僧祇十万劫前,菩萨由燃灯佛之处发愿,至给孤独长者建立衹园精舍期间,佛陀成佛前后,547次转世中的经历。

其中,按照时间先后顺序,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部分,由一切度之身到生于兜率天为止,属于“远因缘故事;第二部分,由兜率天殁而到菩萨场得正觉为止,属于“不远因缘故事”;第三部分,由得正觉到衹园精舍,为“近因缘故事”。

《本生经》记录了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,经过了无数次轮回转生。他曾做过国王、王子、婆罗门、商人、妇人、大象、猴子、鹿等等,每一次转生,便有一个行善立德的故事,这些故事被称为“本生故事”。这些本生故事反复说明轮回和业报的"规律",以劝导人们止恶扬善,广积福德。正是这一简明、朴实的佛教思想,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缁素信善,佛教和佛教文化正是在这样的"群众"基础上得以延续和发展的。

"本生"和其它巴利经典不同。在其它巴利经典中,只谈佛、辟支佛、阿拉汉、比库和比库尼。没有"菩萨"的位置。而本生的547个故事讲的都是菩萨。

巴利语《本生经》虽然未曾由古代和尚译成汉语,但通过口传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渠道也传入了中国。例如,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《中国动物故事集》中的《螃蟹和鹭鸶》(傣族)《猴子和青蛙》(藏 族)《咕咚》(藏族)《绿豆雀和象》(傣族),就是《本生经》中的《苍鹭本生》、《鳄鱼本生》《哒哒本生》《鹌鹑本生》。

弥勒菩萨不吃肉之因缘
 
释迦牟尼佛住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迦女村自在天寺精舍的时候,有迦波利婆罗门子,名字叫弥勒,躯体金色,相好具足,威光无量。

弥勒来至佛所。这时有结发梵志五百人等,远远的看见弥勒清净的相貌,就问释迦牟尼佛:“世尊,这个弥勒童子光明无量,与佛无异。他在哪一尊佛的面前初发道心?受持什么经?请您为我们解说。”

释迦牟尼佛就讲了过去的因缘: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时候,有世界,名叫胜华敷。那时的佛号弥勒,常以慈心教化一切。那时的佛所说的经名叫慈三昧光大悲海云。如果有人听到那部经文,就可以超越百亿万劫生死之罪,必得成佛。

那时,国中有大婆罗门。名叫一切智光明。他聪慧多智广博众经,闻佛出世说慈三昧经,即便信伏为佛弟子,发菩提心。他说,我今诵持大慈三昧经,愿于未来必得成佛,而且名号也叫弥勒。

于是他舍家进入深山。八千年的时间里,少欲无事乞食自活,诵持此经一心除乱。

有一天,连雨不止洪水暴涨,仙人端坐不得乞食,经历七日。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。有一兔王母子三兽,见于仙人七日不食,就说:“今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。命不云远。法幢将崩。法海将竭。我今当为无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。”

于是,兔王即告诸兔:“一切诸行皆悉无常。众生爱身空生空死。未曾为法。我今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。令法久住供养法师。我今以身欲供养法师。汝等宜当各各随喜。”

时诸山树神等。即积香薪以火然之。兔王母子围绕仙人足满七匝。白言。大师。我今为法供养尊者。

仙人听了,说:“汝是畜生,虽有慈心何缘能办?”

兔王对仙人说:“我自以身供养仁者。为法久住令诸众生得饶益故。”

说完,就对自己的孩子说:“你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。”

尔时兔王的儿子闻母所说,就跪下对母亲说:“如您所说无上大法欲供养者,我也愿为此献身。”

说完之后,兔王的儿子就自投火中。母兔王随后也跳入火中。这时,天地大动。乃至色界及以诸天。皆雨天华持用供养。

肉熟之后,山树神对仙人说:“兔王母子为供养您,已经投身火中。现在肉已熟。您可食之。”

仙人听了树神的话,悲不能言。以所诵经书置树叶上。又说偈曰:“
宁当然身破眼目,不忍行杀食众生。诸佛所说慈悲经,彼经中说行慈者,宁破骨髓出头脑,不忍啖肉食众生。如佛所说食肉者,此人行慈不满足,迷没生死不成佛。”
 
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心:“愿我世世不起杀想。常不啖肉。入白光明慈三昧。乃至成佛制断肉戒。”

说完之后,仙人自己投火坑与兔并命。是时天地六种震动。天神力故树放光明。金色晃曜照千国土。时彼国人见此光者。皆发无上正真道心。

释迦牟尼佛告诉听者:“你们应当知道,那时的白兔王,就是现在的我;那时的兔王的儿子,就是我这一世的儿子罗睺罗;当时诵经仙人,就是弥勒菩萨。今当时的五百群兔,就是现在摩诃迦叶等五百比丘;当时二百五十山树神,就是现在的舍利弗目揵连等二百五十比丘;当时千国王跋陀婆罗等,就是现今千菩萨,也就是从我出世乃至楼至如来,于其中间受法弟子得道者。佛告听者:菩萨求法勤苦历劫不惜身命。投于火坑以身供养。便得超越九百万亿劫生死之罪。听者式干等五百梵志,求佛出家成阿罗汉。时彼仙人投火坑已生于梵世。乃至成佛。其食肉者犯于重禁。后身生处常饮热铜。


菩提,觉悟的意思。萨埵,有情的意思。菩提萨埵,觉而有情的意思。菩提萨埵是菩萨的全称,已觉悟佛道,而仍有情想之意。菩萨能破一切诸法,知实相、得法身而不断。诸菩萨得无生法忍,烦恼已断,具六神通,利益众生。菩萨以方便力,现入五道,受五欲,引导众生。如赞摩诃衍偈中说:
    “得此大乘人,能与一切乐,利益以实法,令得无上道!
得此大乘人,慈悲一切故,头目以布施,舍之如草木!
得此大乘人,护持清净戒,如牦牛爱尾,不惜身寿命!
得此大乘人,能得无上忍,若有割截身,视之如断草!
得此大乘人,精进无厌惓,力行不休息,如抒大海者!
得此大乘人,广修无量定,神通圣道力,清净得自在!
得此大乘人,分别诸法相,无坏实智慧,是中已具足!
不可思议智,无量悲心力,不入二法中,等观一切法。
驴马驼象乘,虽同不相匹;菩萨及声闻,大小亦如是。
大慈悲为轴,智慧为两轮,精进为快马,戒定以为衔,
忍辱心为铠,总持为辔勒,摩诃衍人乘,能度于一切!”


有大誓愿,心不可动,精进不退;以是三事,名为菩提萨埵。-《大智度论》


北周京城大追远寺,有一位僧实禅师,俗姓程,咸阳人。他是一位很有道行的佛门大德。

有一天中午,禅师忽然登上钟楼,紧急鸣钟集众,令全寺僧人各备香火。众僧持香火来,问怎么回事。

禅师说:“此刻江南某寺,有讲堂即将崩塌,将会压死千多人。请各位齐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,以祈解救。”于是经声佛号,响彻整个寺院。

几天以后,江南有消息传来,说是那一天正午时分,扬州某寺讲堂内正在讲解佛法,听众有一千多人。忽然闻到西北方向飘来阵阵奇异的香味及梵音经呗,从讲堂北门而入,直出南门。众人都感惊骇诧异,寻声走出讲堂,想看个究竟。讲堂里的人刚走尽,讲堂就突然崩塌,但无一人受伤。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情,三次下诏书请僧实禅师,他都不来。北周保定三年,僧实禅师于大追远寺示寂,世寿八十八。僧实禅师真身舍利8989粒,1960年后大部分化入光明轮回,现存6粒。[按]一念之诚心,能使香烟梵呗瞬息之间飘达千里之远,由此可以领悟佛说一切唯心造之妙义了。还用怀疑修福超度亡魂不可瞬间通于阴间地府,念佛往生之人不可刹那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吗?

摘自安士全书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:遥救堂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