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 亂 邦 、 見 惡 人 , 在 聖 人 則 可 ;自 聖 人 以 下 , 剛 則 必 取 禍 , 柔 則 必 取 辱 。

學 者 能 少 知 內 外 之 分 , 皆可 以 樂 道 而 忘 人 之 勢 。

窃以先哲经世之书,莫善于司马文正公《资治通鉴》。其论古皆折衷至当,开拓心胸。

慈 悲 喜 捨

凡有形相者皆為虛妄

既有形相。則無不壞者。

 一 簞 食 , 一 瓢 飲 , 在 陋 巷。 人 不 堪 其 憂 , 回 也 不 改 其 樂 。

畫 而 不 進 , 則 日 退 而 已 矣。

半醒半醉问诸黎,竹刺藤梢步步迷。
但寻牛矢觅归路,家在牛栏西复西。

夫 輕 諾 必寡 信 , 多 易 必 多 難 。

眼.色因緣生眼識。彼無常.有為.心緣生。色若眼.識。無常.有為.心緣生。此三法和合觸。觸已受。受已思。思已想。此等諸法無常.有為.心緣生。所謂觸.想.思。耳.鼻.舌.身.意亦復如是。

有 澹 臺 滅 明 者 , 行 不 由 徑 。 非 公 事 , 未 嘗 至 於 偃 之 室也 。

中饭后热极,因读东坡“但寻牛矢觅归路”诗,陆放翁“斜阳古柳赵家庄”诗,杜工部“黄四娘家花满溪”诗,念古人胸次萧洒旷远,毫无渣滓,何其大也!余饱历世故,而心中犹不免计较将迎,又何小也!

他人所百思不到者,既读之而适为人人意中所有。

其 安 易 持 , 其 未 兆 易 謀 。其 脆 易 泮 , 其 微 易 散 。為 之 於 未 有 , 治 之 於 未 亂 。合 抱 之 木 , 生 於 毫 末﹔九 層 之 台 , 起 於 累 土 ﹔千 里 之 行 , 始 於 足 下。民 之 從 事 , 常 於 幾 成 而 敗 之 。慎 終 如 始 , 則 無 敗事 。 

無為福勝有為福

脫離輪迴。永超生死。

財施有盡。法施無窮。財施不出欲界。法施能出三界。

住無所住心。得無所得法。

滅熾然

人 能 操無 欲 上 人 之 心 , 則 人 欲 日 消 、 天 理 日 明 , 而 凡 可 以 矜 己誇 人 者 , 皆 無 足 道 矣 。

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!

眼識色已。愛念.深著。貪樂身.口.意業。是名為海。一切世間阿修羅眾。乃至天.人。悉於其中貪樂沈沒。如狗肚藏。如亂草蘊。此世.他世絞結纏鎖。亦復如是。耳識聲.鼻識香.舌識味.身識觸。此世.他世絞結纏鏁。亦復如是。

人 知 出 必 由 戶 , 而不 知 行 必 由 道 。 非 道 遠 人 , 人 自 遠 爾 。

質 勝 文 則 野 , 文 勝 質 則 史 。 文 質 彬 彬 ,然 後 君 子 。文 質 不 可 以 相 勝 。 然質 之 勝 文 , 猶 之 甘 可 以 受 和 , 白 可 以 受 采 也 。 文 勝 而 至於 滅 質 , 則 其 本 亡 矣 。 雖 有 文 , 將 安 施 乎 ? 然 則 與 其 史也 , 寧 野 。

胸次广大,同其旷逸。

江 海 之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,以 其 善 下 之 , 故 能 為百 谷 王 。是 以 聖 人 欲 上 民 , 必 以 言 下 之 ﹔欲 先民 , 必 以 身 後 之 。是 以 聖 人 處 上 而 民 不 重 , 處 前而 民 不 害 。是 以 天 下 樂 推 而 不 厭 。以 其 不 爭 , 故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。 

常行無所得心

淫戒,殺戒,盜戒,大妄語戒。

見性是功。平等是德。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。名為功德。內心謙下是功。外行於禮是德。自性建立萬法是功。心體離念是德。不離自性是功。應用無染是德。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。是真功德。


若修功德之人。心即不輕常行普敬。心常輕人吾我不斷。即自無功。自性虛妄不實。即自無德。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。

隨其心淨即佛土淨。

隨所住處恆安樂

迷時千卷少,悟後一字多。

世人自色身是城。眼耳鼻舌是門。外有五門內有意門。心是地性是王。王居心地上。性在王在。性去王無。性在身心存。性去身壞。佛向性中作。莫向身外求。

自性迷即是眾生。自性覺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觀音。喜捨名為勢至。能淨即釋迦。平直即彌陀。

人我是須彌。貪欲是海水。煩惱是波浪。毒害是惡龍。虛妄是鬼神。塵勞是魚鱉。貪瞋是地獄。愚癡是畜生。

不殺生,不偷盜,,不邪淫,不妄語,不惡口,不兩舌,不綺語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

眼是人大海。彼色為濤波。若能堪色濤波者。得度眼大海竟。於濤波迴澓諸水.惡蟲.羅剎女鬼。耳.鼻.舌.身.意是人大海。聲.香.味.觸.法為濤波。若堪忍彼法濤波。得度於意海竟。於濤波迴澓惡蟲.羅剎女鬼。

知 者 樂 水 , 仁 者 樂 山 ; 知 者 動 , 仁 者 靜; 知 者 樂 , 仁 者 壽 。

知 者 達 於事 理 而 周 流 無 滯 , 有 似 於 水 , 故 樂 水 ; 仁 者 安 於 義 理 而厚 重 不 遷 , 有 似 於 山 , 故 樂 山 。 動 靜 以 體 言 , 樂 壽 以 效言 也 。 動 而 不 括 故 樂 , 靜 而 有 常 故 壽 。 

善 為 士 者 , 不 武 ﹔善 戰 者 , 不 怒 ﹔善 勝 敵 者 , 不與 ﹔善 用 人 者 , 為 之 下 。是 謂 不 爭 之 德 ,是 謂 用 人之 力 ,是 謂 配 天 ,古 之 極。

人而 不 仁 則 非 人 , 國 而 不 治 則 不 國 矣 。

以后作字,须讲究墨色。古来书家,无不善使墨者,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,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,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,用墨之轻重疾徐,皆有精意运乎其间,故能使光气常新也。日内思作字道,刚健、婀娜二者缺一不可。

写字之中锋者,用笔尖着纸,古人谓之蹲锋”,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。偏锋者,用笔毫之腹着纸,不倒于左,则倒于右。当将倒未倒之际,一提笔则为蹲锋,是用偏锋者,亦有中锋时也。

即心是佛。

夫 仁 者 ,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, 己 欲達 而 達 人 。

醫 書 以 手 足 痿痹 為 不 仁 , 此 言 最 善 名 狀 。 仁 者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, 莫非 己 也 。 認 得 為 己 , 何 所 不 至 ; 若 不 屬 己 , 自 與 己 不 相干 。 如 手 足 之 不 仁 , 氣 已 不 貫 , 皆 不 屬 己 。 故 博 施 濟 眾, 乃 聖 人 之 功 用 。

夫 仁 者 ,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, 己 欲達 而 達 人 。 

奇横之趣与自然之致,缺一不可。

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。即以作字论之:纯以神行,大气鼓荡,脉络周通,潜心内转,此乾道也;结构精巧,向背有法,修短合度,此坤道也;凡乾以神气言,凡坤以形质言。

天壇 石鼓記云。絲毫失度。即招黑暗之愆。霎頃邪言。 即犯禁空之醜。天人耳目。咫尺非遙。剋告行人。自當省察。

侍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,谓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谓之隐;未见颜色而言,谓之瞽。

一切欲法應當斷。

默 而 識 之 , 學 而 不 厭 , 誨 人 不 倦 , 何 有於 我 哉 ?

法之至者莫尚於般若。

妙明本性。湛若太虛。

德 之 不 脩 , 學 之 不 講 , 聞 義 不 能 徙 , 不善 不 能 改 , 是 吾 憂 也 。

申 申 如 也 , 夭 夭 如 也 。自 有 中和 之 氣 。

至 其 老 而 不 能 行 也 , 則 無復 是 心 , 而 亦 無 復 是 夢 矣 。

人 之 生 也 柔 弱 , 其 死 也 堅 強 。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,其 死 也 枯 槁 。 故 堅 強 者 死 之 徒 , 柔 弱 者 生 之 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