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光大师七十二岁时所作书信之摘抄:
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,信极乐世界是乐,信我是业力凡夫。
念佛之人,必须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
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,我总要尽我之分。尽谊尽分。
须劝父母亲友念佛(于心中)。业消智朗,障尽福隆。
若惑业未尽,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。
念佛之人,当吃长素,如或不能,当持六斋,或十斋,由渐减以至永断,方为合理。
若日日杀生,其家便成杀场,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,其不吉祥也大矣,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。
念佛之人,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。…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,令彼各各常念。..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,实有益于现生眷属、后世子孙也。
菩萨以救苦为心。…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,寻声救苦。…至诚恳切念观世音菩萨,念念无间,决定得蒙慈护。
存好心,说好话,行好事,力能为者,认真为之,不能为者,亦当发此善心,或劝有力者为之。
起一不正念,行一不正事,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。如对明镜,毕现丑相,无可逃避。
大通经教者,未必即生能了生死,欲即生了生死,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。
……..
善治生者,先治其心,将躁则安之,将邪则止之,将求则舍而抑之,将浊则清而澄之。行止于是,造次于是,久之则物冥于外,神鉴于中,不求静而愈静,于是动寂俱忘,天真自适矣。
善于治理生活的人,先治理自己的内心。浮躁就让它安宁,邪念出现就制止它,贪求就舍弃而抑制欲望,心地浑浊就清洁它使它澄净。行为以此为界限,久而久之,物与欲清晰的呈现在心外,神与性明澈的显现在心中,不去刻意追求静而越来越宁静,于是动与静都不存在,天性中的真如自然就会显现。
闲时便静坐,扫却一切,独证本来。
形动德散。形体有动作,德性就坏散了。
无平不陂。无往不复。
没有只有平地而没有斜坡的,没有只有往而没有返的。艰难而守正道不会有灾难。不必过分忧虑,内心要诚信。
言行小则召荣辱。言行大则动天地。
天下之事,过皆有失,惟过于慎(正直真诚)则无所失。故无咎。
天下所有的事情,只要是做过分就有过失。唯独过于正直真诚这件事,即使做过分了也不会有过失。所以没有过错。
诸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多,欲成办一切智、道相智、一切相智,当以无所得为方便如 应而学。
解脱的八个层次,您在第几层:
有色观色,是初解脱。
内无色想观外色,是第二解脱。
净解脱身作证,是第三解脱。
超一切色想,灭有对想,不思惟种种相,入无边空,空无边处具足,是第四解脱。
超一切空无边处,入无边识,识无边处具足,是第五解脱。
超一切识无边处,入无所有,无所有处具足,是第六解脱。
超一切无所有处,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,是第七解脱。
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,入灭想受定具足住,是第八解脱。
解释:
(一)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,为除内心之色想,于外诸色修不净观。
(二)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,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,但因欲界贪欲难断,故观外不净之相,令生厌恶以求断除。
(三)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,为试练善根成满,弃舍前之不净观心,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,令烦恼不生,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。
(四)超诸色想,灭有对想,不思惟种种想,入无边空,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,尽灭有对之色想,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。
(五)超一切空无边处,入无边识,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,弃舍空无边心,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。
(六)超一切识无边处,入无所有,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,弃舍识无边心,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。
(七)超一切无所有处,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,弃舍无所有心,无有明胜想,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。
(八)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,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,厌舍受想等,入灭一切心、心所法之灭尽定。
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,治显色之贪,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,皆以无贪为性。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,第八依有顶地,以灭有所缘心为性。又初二者各分为二,第三分为四,合谓八胜处。
以果地觉为因地心。以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为真信切愿,则发心是“因”,证悟为“果”,因心而证果。以果为愿,以无愿为愿。“心”即是“觉”(无心、一心为“觉”)。“果”即是“因”(悟无所悟,故因果唯一)。
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
真正的修行不能离开做人的正道。如果人为了修行而偏离了做人的正道,就不是正确的修行。
君子素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有道德的人按照自己本来的世缘去做应做的事,不对超越缘分的事物寄托愿望。
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,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。
几句经文摘自《地藏王菩萨本愿经》:
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,为是罪苦六道众生,广设方便,尽令解脱,而我自身,方成佛道。
愿我之母,永脱地狱。
却后百千万亿劫中,应有世界,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,誓愿救拔,令离地狱恶趣,畜生饿鬼等,如是罪报等人,尽成佛竟 ,我然后方成正觉。
若不先度罪苦,令是安樂,得至菩提,我終未願成佛。
愿我尽未来劫,应有罪苦众生,广设方便,使令解脱。
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。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
我特别喜欢钱,钱能买好多东西,所以我就希望每天都能有更多的钱。于是每天都要比较一下,今天的钱和昨天的钱比较,是多了还是少了?多了说明能买的东西更多了,少了说明需要继续存钱。
我特别喜欢福气,福气能带来很多的幸福和快乐,所以我就希望每天都能有更多的福气。于是每天都想一下,今天的福气和昨天的福气比较是多了还是少了?多少如何衡量?书上说:善有善报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。道善则得之。书上还说:恶有恶报。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不善则失之。今天是善多还是恶多?如果善多,福气就增加,如果恶多福气就减少。
孔子说,他没见过一个人像好色一样好德。那是因为,很少有人把行为、意念与自己的福气联系起来。如果像存钱一样存福气,就会像好色一样好德。
好德还不够。还要行德。王凤仪先生说,不行没有道。意思是,光说不练没用。积德从不缺德开始。不缺德得想明白什么是德,明白了德的含义,才能明白怎么不缺失。
所以商代的帝王把“克明德”写在自己的澡盆上,意思是每天洗澡的时候都要想想自己是积德了还是缺德了。帝王积德不但为自己,更是为了江山社稷。
隋朝,一个中国最短命的王朝,却在积德这件事上做了杰出贡献,因为它创立了科举制度,不考数学,不考物理,只考《诗》《书》等儒家经典。从官方的角度,正式确立了以德为先的原则。从此1300多年,中国的用人制度都是依靠这个原则。
清光绪三十一年,废科举。1905年至今120年,好德如好色已成旧闻。
村子里有一个老妇人,她的儿子因意外去世了。老妇人悲痛欲绝。她希望得到安慰,可是无论谁说什么,她依旧很伤心。于是,她找到佛陀,想听听佛陀怎么说。佛陀递给她一个碗,说:“你去村子里,挨家挨户的敲门,如果这户人家从未有人去世,你就问他们要芥末籽,等你把碗盛满芥末籽,你就回来找我。如果你能做到这些,我就能让你的儿子活过来。”老妇人听了非常兴奋,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就要复活了。于是她迅速地去村子里,挨家挨户的敲门,问他们是否没有人去世,然后想要些芥末籽。可是,一整天下来,她一粒芥末籽也没有得到,因为,没有一个人家从来没有人去世。傍晚,她捧着空碗回到佛陀的面前。佛陀问她,是否有芥末籽,她说没有一户人家不曾有人去世。说到这里,老妇人意识到,生死本来相依,生必有死。她于是不再执着。
生必有死,然而投生之境界迥异。有地狱有天堂。所以有“先亡生天”的愿心。亡者虽然不在这个世界,但你是否还记得他?是否还希望帮助他?是否还希望他去一个美好的地方?多读《地藏王菩萨本愿经》可以帮助你和逝去的亲人。
永离生死。至涅槃乐。-清明
爱你的敌人,祝福下诅咒的人,造福怀恨的人,别人若打你的左脸,也转过你的右脸给他,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,把东西赠与开口请求的人。这些耶稣的教诲也是佛陀身体力行,并且教诲的戒律。-B.H.Streeter《佛陀与耶稣》
在《悲惨世界》中,有“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”的真实写照:
冉阿让流浪至迪涅(Digne):他因苦役犯身份被所有旅馆赶出门外,只能露宿街头。
米里哀主教收留他:主教毫无偏见,热情地款待冉阿让,安排他吃饭、睡觉,并称呼他“兄弟”。
冉阿让夜里盗走主教家中银器:由于长年劳役与社会冷漠使他心灵扭曲,他半夜起来偷了主教家的银器逃走。
冉阿让被警察抓回:第二天,警察抓住冉阿让,将他押回主教家,想确认银器是否被偷。
主教反而“作证”银器是送的:主教不仅说银器是自己送的,还“埋怨”冉阿让“忘了带走烛台”——又将银质烛台送给他。
主教语重心长地劝诫冉阿让:
“别忘了,永远别忘了,你答应我要用这些银器成为一个正直的人。冉阿让,我的兄弟:你不再属于罪恶,而是属于善良。我买下的是你的灵魂,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堕落的深渊中拯救出来,献给上帝。”
这句话震撼了冉阿让。冉阿让彻底悔改:主教的慈悲让他心灵被触动,决定弃恶从善,展开全新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