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诸师长,以敬信心,咨承供养,如事佛想。( 供养父母师长,要有尊重尊敬的心,精神物质上都要帮助,就像供养佛一样。)-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

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是故眾生莫輕小惡,以為無罪,死後有報,纖毫受之。父子至親,歧路各別,縱然相逢,無肯代受。

人的业力是非常大的,可以比须弥山高,可以比海深,能够障碍向圣人学习的道路。所以不要轻视小的恶行,不要以为小的恶行就没有罪过,不要以为小的恶行死后没有报应。实际上,一丝一毫的恶行最终都有报应。哪怕是父子至亲,也都按照各自的业力得到果报,就像两个人走不同的道路,纵然两条路偶尔相逢,也不可能代替对方承担果报。


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《大学》用违背道理的话待人,人也用违背道理的话待你;财富以不正常的方法得到的,也以不正常的途径丢掉。



您的心念有多少是世间法?多少是出世间法?

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,涅槃之法为出世间。

明了世间之苦,明了苦由贪、瞋、癡生,为世间法;明了灭苦之法,行八正道为出世间法。

菩萨修行的果位有十个层次,分别称为初地菩萨、二地、…直至十地菩萨。初地、二地、三地称为世间行,因为修证到这些层次的菩萨仅仅是断除了烦恼;四地至七地称为出世间行,这四阶位之菩萨既已了断烦恼,又断除“知障”;八地以上则断除“体障”或“治想”,称为出出世间行。

另据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.卷三》载,外道、凡夫之智,称为世间智;声闻、缘觉之智,称为出世间智;诸佛、菩萨之智,称为出世间上上智。

凡夫之智:见闻觉知,成功学,谋生之道。

声闻、缘觉之智:弃世间智,断、舍、离,自了自度,涅槃为乐。

佛、菩萨:普度众生,涅槃生死等无差别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修一切善法。


设复有人,若有罪,若无罪,杻械枷锁,检系其身,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皆悉断坏,即得解脱。

【 释义 】

假设还有些人,或是有罪的、或者是无辜的、被戴上枷锁,捆绑着身体。但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刑具绳索都会全部断坏,从而得到解脱。

有形枷无形索,皆悉断坏,即得解脱。


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虽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不可得,毕竟净故,无乘大乘而出至者,然以无所得为方便乘于大乘,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,利益安乐一切有情,穷未来际常无断尽。


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。
道逢乡里人:家中有阿谁?
遥望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。
兔从狗窦入,雉从梁上飞。
中庭生旅谷,井上生旅葵。
舂谷持作饭,采葵持作羹。
羹饭一时熟,不知贻阿谁!
出门东向看,泪落沾我衣。

《十五从军征》


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。他的父亲非常吝啬,从来不布施。 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,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,而亲自打造的。 所以当玛塔侃达理患了黄疸时病, 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, 终于使玛塔侃达理病入膏肓。 

玛塔侃达理的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, 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,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。

当天早上, 佛陀出禅定后, 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。 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,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,向玛塔侃理放光,吸引他注意。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,所以看见佛陀时,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, 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, 而这就足够了。 当玛塔侃达理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, 便往生至忉利天。

当玛塔侃达理在忉利天看见自己的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,就 化身恢复原来的形像, 出现在墓地,向父亲说他已往生忉利天,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、 布施并且听佛说法。 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。

佛陀说法后,有人就问,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,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, 也不持戒, 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吗?

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, 玛塔侃达理于是从忉利天下来, 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忉利天了。 听完玛塔侃达理的话后, 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,就获得往生忉利天的荣耀。

听完佛陀说法,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,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。

心是所有法的先导,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,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, 人若造作身、口、意善业, 一定有乐,如影不离形。-《法句经》

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,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。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, 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。 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,负大部份责任;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;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,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。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,也主张因果报应。人造作业,会受业报。但仍有解脱的可能。



夫孝者,善继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….践其位,行其礼,奏其乐,敬其所尊,爱其所亲,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 

继承祖先的志向,讲述祖先的事迹。以祖先所处的位置处理事情,依祖先的礼法行事,欣赏祖先的音乐,尊崇祖先所尊崇的精神信仰,热爱祖先所亲近的事物,对待去世的祖先就像他们还活着。做到这些就是很孝顺的人。


《大般涅槃经》:虽得人身,心行畜类
“譬如有人,形似人身,而心行畜类,是名非人。”


如幻事,如梦境,如像,如响,如光影,如阳焰,如空花,如寻香城


日月,光影,声响(响为回声),男女,平陂,起伏,盈缺,阴阳,苦乐,生灭,有无。-我们的世界

非有,非无,非常非无常,不苦,不乐,不生,不灭。不以有为有,不以无为无。不以苦为苦,不以乐为乐。不以苦生而生苦,不以苦灭而生乐。只说不是什么,不做什么,没有说是什么,做什么。什么都不是,也什么都是。

一,能信解空,亦信因果;二,知一切法无有吾我,而於众生起大悲心;三,深乐涅槃而游生死;四,所作施行皆为众生,不求果报。若如是者,即生在佛家。-《弥勒菩萨所问经论》后魏.菩提流支译


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-《楞严经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。这段文字非常著名,被誉为念佛法门的精髓,讲的是大势至菩萨如何通过念佛法门证得三摩地(即禅定或正定)。

都摄六根

“六根”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也就是我们的感官和意识。  
“都摄”就是收摄,意思是不随外境转,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牵引。

净念相继
“净念”是清净的念头,也就是念佛的正念;  
“相继”是不断、不间断地持续念佛,不夹杂其他妄念。

得三摩地
“三摩地”是梵语“samādhi”的音译,意为禅定、正定。表示心完全安住、不动不乱。

斯为第一
这是最殊胜、最直接、最圆顿的修行方法。

人是脆弱的,容易被影响的,这时候为了保持正念应该念佛。通过念佛摄心,不被外界动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