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无学:研究真理,以断妄惑,谓之学。真理究,妄惑尽,无更可修学者,谓之无学。小乘之学无学,以前三果为学,阿罗汉果为无学。大乘之学无学,以菩萨之十地为学,佛果为无学。

看一个人长得好端正,我也想长成这样,可上辈子没有忍辱,羡慕有什么用呢?看一个人好有钱,我也想像他一样有钱,可上辈子没布施,羡慕有什么用呢?看一个人很长寿,我也想活到一百岁,可上辈子杀生太多,羡慕有什么用呢?看一个人有一个孝顺的孩子,我也想有一个孝顺的孩子,可上辈子自己做孩子的时候不孝顺,羡慕有什么用呢?我特别喜欢一个人,想天天和他(她)在一起,可上辈子只欠对方一点点,痴心妄想又有什么用呢?我特别讨厌一个人,我就想早点摆脱他(她)再也不想看到他(她),可上辈子欠的还没还完,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?每天都是有或者没有,结果还是没有,每天都是见闻觉知,结果还是悠悠忽忽。读读佛经吧。

《国王与四个妻子》
从前有一位国王,他有四位妻子。他最宠爱第四位妻子,总是给她穿最漂亮的衣服、最好的食物;他也喜欢第三位妻子,经常带她出席各种场合;他也爱第二位妻子,在他遇到困难或烦恼时,总是向她倾诉。至于第一位妻子,他几乎不理她,甚至常常忘记她的存在。
后来,这位国王病重了,知道自己时日无多。他开始思考:自己一生忙碌、宠爱这些妻子,如今要离开人世,谁会陪他一起走呢?
于是他问第四位妻子:“你愿意陪我一起去死吗?”第四位妻子惊讶地说:“不可能!你一死我马上改嫁。”国王很伤心。
他又问第三位妻子,第三位妻子说:“我会陪你走到墓地,但之后我会转身离开。”
他再问第二位妻子,第二位妻子说:“我会帮你料理后事,安顿一切,但我也不能陪你一起走。”
这时,一个微弱的声音响起,是他几乎遗忘的第一位妻子。她说:“我会一直陪着你,不论生死。”
国王听后泪流满面,懊悔不已。
**寓意:**
- 第四位妻子象征**财富和享乐**,我们生前追求它,但死后不能带走;
- 第三位妻子象征**地位和名誉**,只能陪你到坟墓前;
- 第二位妻子象征**亲人和朋友**,会帮你办后事,但最终也得各自分离;
- 第一位妻子象征**我们的善业和修行**,虽然我们常常忽略它,但只有它才会真正随我们而去。
这正体现了“诸法无常”——世间一切都是暂时的,没有一样能永恒拥有。只有修行与善行,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。
《琉璃王灭释迦族》
佛陀成道后,名声日隆,弟子众多,国王贵族皆尊敬他。他的家族——释迦族(Shakya),是一个高贵的族群,位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城。
有一位强大的国王,名叫琉璃王(King Viḍūḍabha),是佛陀外戚的后代。他小时候被羞辱过,因为他的母亲并非释迦族的正统贵族,这让他心怀怨恨。
长大后,他成为了拘萨罗国的国王,决意向释迦族报仇,率兵攻打迦毗罗卫。
佛陀知道后,心中怜悯,三次坐在释迦国边境的枯树下挡住琉璃王的军队。琉璃王见佛陀坐在枯树下,不解地问:“世尊为何不坐在更茂盛的大树下乘凉?”
佛陀答道:“树虽枯,但根在我族故土,我愿与族人共苦。”琉璃王受感动,三次撤兵。
但最终,因业力难逃,佛陀也无法再阻止他。第四次,琉璃王铁了心,再次出兵,屠灭了整个释迦族。血流成河,无数亲族被杀。佛陀的亲族几乎全部灭亡。
弟子阿难痛心地问佛陀:“世尊,您有大神通,难道不能阻止这一切吗?”
佛陀沉静地说:“阿难,因果如铁,连佛也不能违背业力。释迦族曾在往昔投毒于河水中,杀害他族。今日之报,非无因也。”
**启示:**
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“诸行无常”、“因果不昧”的佛理:
- 再强大的家族,也有衰败的时候;
- 再慈悲智慧如佛陀,也不能违逆因果;
- 一切世间法,终将败坏、分离、变异,不可执著。
佛陀亲身面对家族灭亡,却以平静之心面对,正是他对“无常”真义的彻悟与实践。


佛问沙门:“人命在几间?”
一沙门对曰:“数日之间。”
佛言:“子未知道也。”
又问一沙门,对曰:“饭食之间。”
佛言:“子未知道也。”
又问一沙门,对曰:“呼吸之间。”
佛言:“善哉!子知道矣。”
这段经文的意思是:
• 佛陀问弟子:“人的生命在几间?”也就是“人命有多久?”
• 第一个弟子说:“几天之间。”佛陀说你还不懂道。
• 第二个弟子说:“一顿饭的工夫。”佛陀说你也不懂道。
• 第三个弟子说:“在一呼一吸之间。”佛陀赞叹说:“好啊!你真正明白了道。”
《四十二章经》第十七章

“世间之事,有的是已知的已知——我们清楚地知道,我们确实知道它们的存在;
有的是已知的未知——我们明白自己尚未掌握它们的真相;
而最为深沉的,是那些未知的未知——它们潜藏在认知的阴影之外,连我们不知其存在这一事实本身,也是不曾察觉的。”
- 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·拉姆斯菲尔德2002年2月12日

不杀就不会怕。
如果有人,见到其他的众生,生恐怖心,汗毛竖立,就应该想到自己过去世曾经杀生,曾经伤害过其他众生,才导致了今世的恐怖心。反过来说,往生不曾杀生、不曾伤害,今生就不会生恐怖心。经文如下: 如是我闻。一时。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。世尊告诸比丘。众生无始生死。长夜轮转。不知苦之本际。诸比丘。汝等见诸众生而生恐怖。衣毛为竖。当作是念。我等过去必曾杀生。为伤害者。为恶知识。於无始生死长夜轮转。不知苦之本际。诸比丘。当作是学。断除诸有。莫令增长。佛说此经已。诸比丘闻佛所说。欢喜奉行。《杂阿含经.卷三十四.九四四》

唐朝,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,名叫百丈怀海。他在山中开堂讲法多年,弟子众多。有一天讲法结束后,一位白胡子老者走近他说:
“禅师,我不是人,我是五百年前的住持。因为当年有人问我:‘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?’我答:‘不落因果。’结果堕入野狐身,五百年不得解脱。禅师,请你为我说破。”
百丈禅师答道:
“大修行人 不昧因果。”
老者当下大悟,礼谢后说:“我终于解脱了。请禅师明日为我在后山洞口诵经,火化我的野狐尸体。”
第二天,弟子们果然在后山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老狐,便照着禅师的吩咐为它举行了法会。

寓意解读
这个故事表面是讲“因果”,其实深层次在讲:
• 原来的老住持执著于“无因果”(即超越现象),否定了世间法(生灭法);
• 他堕入野狐身五百年,象征着错误理解“无生灭性”的结果;
• 百丈禅师说“大修行人不昧因果”——意思是:真正觉悟的人,虽然内证无生灭性,但在现象世界中 并不否定生灭、因果、善恶。
这其实体现了佛教中“二谛”圆融的智慧:
• 胜义谛(本体界):无生无灭,一切法空;
• 世俗谛(现象界):因果不虚,善恶有报。
电影屏幕上,画面不停变化——有人生有人死,有风有雨。但屏幕本身不生不灭、不动不摇。
我们的本性(佛性、真如)就如同那个“屏幕”,而世间的生灭万象不过是“画面”。
世间万物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,都是因缘条件和合的产物。
例如:
• 花开,是因种子、阳光、水分、土壤等条件促成;
• 花谢,是因为这些条件改变或消失。
佛教说“一切法因缘生,一切法因缘灭”。
这说明一切“有为法”都是无常的、有生有灭的,是“假有”。
虽然表面上有生有灭,但这些只是现象、假相,而背后有一个不随因缘变化的真实本性,称为:
• 真如
• 法性
• 佛性
• 空性
• 无为法
这个“无生灭性”不是某种存在的物体,而是一种“超越对立、超越时间变化”的状态——非生非灭、非来非去、非有非无。
觉悟者能在“不生不灭”中活动于“生灭世界”,如如不动、随缘行事,这正是“无生灭性”的真实活用。

宝玉早已看见,悄悄地走近前去,把她从头至足打量了一番,又侧头想了想,便笑道:“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。”众人听了,都笑道:“你又胡说了!你何曾见过?”宝玉笑道:“虽然未曾见过,竟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,心里总不觉喜欢得很。”
当你看到一个人,或者一个小动物,你感到很喜欢,很投缘,很惦念的时候,你们之间,在过去世的时候,一定曾经是: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亲人、老师或朋友的关系。因为众生在无明的遮蔽下,被爱欲套住脖子,所以才会在漫长的生死中轮回不息,始终不知痛苦的根源。因此,要努力修行,用各种方法断除轮回的根源,不要让它继续增长。
原文如下:
如是我闻。一时。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。世尊告诸比丘。众生无始生死。长夜轮转。不知苦之本际。诸比丘。若见众生爱念欢喜者。当作是念。如是众生过去世时。必为我等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亲属、师友、知识。如是长夜生死轮转。无明所盖。爱系其颈。故长夜轮转。不知苦之本际。是故。诸比丘。当如是学。精勤方便。断除诸有。莫令增长。佛说此经已。诸比丘闻佛所说。欢喜奉行。《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.九四五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