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:一、空解脱门。了达诸法本空,而不著於空;二、无愿解脱门。了知诸法幻有,而无所愿求;三、无相解脱门。了知诸法无相,而无不相,入於中道。


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;自矜者不长。

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;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;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;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。

涉世的意义如果终生不变,那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失败。Make a living 如果永远不能过渡到 make a life,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life. 因为从来也没发生过有关life 的事情。这也就是为什么说:如果没有通过生命的过程体会到所处的世界本质上的无常,就很难产生出离的愿望。所以佛教说“三界火宅”,但绝大多数众生不认为自己身处火宅。所谓火宅,就是世间万物以无常败坏为根本。娑婆世界,翻译过来是“忍界”,众生在这里忍受烦恼不肯出离,致死都迷恋我的,我曾经的。为“我的,我曾经的”花费整个生命过程而不吝啬。末劫的特征正是这种迷恋的不断深化。物质的充裕从本质上就是对“我“的强化。随着世界的发展,物质的充裕深化了自我的认知,反过来又刺激了更多的物质生产。所以世界的熵是在不断的增加。熵增本身就是能量退化和系统失序的指标。在这样一个向下沉没的时空里,在一个有限的窗口(生命过程),能够出离的途径越来越少。所以从方法上,念佛法门确实是一个捷径。


《五分律》:“我师所说:法从缘生,亦从缘灭。一切诸法,空无有主。”

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: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 

这句话出自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(简称《金刚经》),是大乘佛教中关于“空性”与“无住生心”最核心的教导之一。

逐句解释:

**1.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:**

“诸菩萨摩诃萨”是指发大心、行大乘道的大菩萨。

“生清净心”意指修行者应生起一种没有染污、没有执着的清净心。

**2. 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:**

“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”是六尘,也就是我们感官所接触的六种对象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意识对象)。
“不应住……”就是说,修行者的心不应该执着于这些外在境界。

即:不要在见到某种颜色、听到某种声音时生起贪爱、嗔恨、分别等妄念。

**3.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:**

“无所住”即是不执着于任何境界、不依附于任何事物。

“生其心”就是在不执着的状态下,心仍然清明活泼地运作着。

这句是最关键的教义:**在无执中生心,在动中有定。**

这段经文揭示了大乘佛教中“般若空性”与“无住”的实修原则:

* **“不住”**:不执着于任何外境,也不执着于内心的感受、念头、概念。

* **“生心”**:不是叫你不去思考、不去感受,而是在“无住”状态中生起慈悲智慧之心,做利益众生的行为。

这就是佛教所谓的:**“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”**

现代理解方式:

* 做事情时,不要被情绪、外在评价或结果牵引;
* 心保持在“觉而不执、动而不染”的状态;
* 做一件好事,不是为了被称赞、不是为了名利,而是因为你自然而然地从清净心出发去做。


少言

少言的好处在于减少*言语业力*。生活在世俗世界,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说话。但话越多,就越难避免积累言语业力。

*言语业力*是指我们言语所带来的业力后果。它通常以以下四种形式体现——看看哪些适用于您:

1. **妄语(谎言):**这指的是说出毫无事实根据的谎言。
2. **离间语(诽谤):**这指的是抓住机会说闲话或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说别人的坏话。
3. **恶语(辱骂性语言):**这指的是在意见不合时不断责骂、咒骂他人,或使用恶意的语言。
4. **闲聊(轻佻言语):**这些话语听起来悦耳动听或妙语连珠,但缺乏实质或诚意——为了私利而说的奉承话,或轻佻、不当或无礼的言语。

因此,为了减少言语业力,可以练习少言。

盂兰盆法会,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,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,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。

在佛陀时代,印度的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,在这一天供养僧团,以此功德回向逝世先人、累世父母,助其解脱苦痛。而在中国,《盂兰盆经》传入后,由于强调借由供养僧团,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,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,与儒家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,因此得到中国历代帝王提倡而盛行不衰。南北朝梁武帝时代,始兴盂兰盆法会。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。唐朝时期,法会活动呈现兴盛,官民共乐。


对治瞋心

瞋心,就是发怒。对治瞋心有几个方法:

一。修习忍辱。任何引起瞋怒的事物可以视为修习忍辱的逆增上缘。
二。修习慈心。慈心可以对治瞋心。慈悲怜悯之心可以灭除瞋怒。
三。修习无我。所有烦恼不离于我。瞋怒的根本在于我相。除去对我相的执着可以对治瞋心。
四。观想无常。世间万物都会变化。此时此刻,此人此景都只是变化中的一个刹那。瞋怒之人、可瞋之事都只是这刹那间的一相。观想无常,可以对治和消除瞋怒的心。



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,出自《楞严经》第五卷,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,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。在楞严会上,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、获得开悟的方法,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,其关键在于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集中心思,忆佛念佛,维持净念,相续不断。

譬如有人。一专为忆。一人专忘。如是二人。若逢不逢。或见非见。二人相忆。二忆念深。 如是乃至。从生至生。同于形影。不相乖异。十方如来。怜念众生。如母忆子。若子逃逝。虽忆何为。子若忆母。如母忆时。母子历生。不相违远。若众生心。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。必定见佛。去佛不远。不假方便。自得心开。如染香人。身有香气。此则名曰。香光庄严。我本因地。以念佛心。入无生忍。今于此界。摄念佛人。归于净土。佛问圆通。我无选择。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。得三摩地。斯为第一。



为什么说,说话有碍于修行?而手机是大害?

按照“反射”理论:

我们看到一件事(外界刺激) → 产生感觉、理解(意识反映) → 说出一句话(语言行为)。

即使是主动的、有目的的行为,比如计划、想象、撒谎、写小说等,其实也都建立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,仍属于对过往事物的某种反射或再加工。

人的语言,无论是被动回应,还是主动表达,本质上都是内心对外境的反应与投射。语言将这种内在反应具象化、扩音化,使心的波动更为剧烈,更加执著于“我说的”、“你听的”、“他说的”这些主客分裂的幻象之中。

六祖大师云:“风动,幡动,心动。” 真正动的不是风,也不是幡,而是心。心若不动,外境虽千变万化,皆不染于怀。反之,心一动,便起分别、好恶、是非,纷纷扰扰,无穷无尽。

说话,就是心动的表现。

语言不仅是心动的结果,也会反过来加强心的动荡。你说得越多,内心对外境的感觉就越强烈,执念就越深;而这些执念,会在之后的念头和行为中不断反馈回来,加重对“自我”与“世界”的执著,形成恶性循环。

修行讲的是“返观内照”、“息心止念”、“见性明心”。要做到这些,必须先让心逐渐安静下来,回归本源。语言作为心动的产物,会干扰这份宁静,使意识不断向外驰求,难以返照本性。

因此,说话虽然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修行路上的大障。

非必要不言。沉默,不是逃避,而是对心念的节制与回归。正所谓:“希言自然”。

手机之大害:

一项数据衡量了全球电信信息容量的增长:1986 年每人每天约相当于两页报纸的信息量;到了 2007 年,增长到相当于每人每天六整份报纸。2007年后,智能手机普及后,普通人每天大约比以前多“说”了:3,000~10,000字(30~100% 增长)。

手机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表达、评论、分享、聊天。表面看是沟通工具的进步,实则是心念无时无刻不在向外驰骋的表现。

按照“反射”理论,语言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加工,是内心波动的外化。说话越多,说明内心越不宁静、越容易受外境牵动,这正与修行所追求的“息心止念”背道而驰。

手机带来的高频语言互动(比如社交媒体评论、群聊、点赞等)使人更执著于表达的“我”、被回应的“你”、讨论的“他”——这种主客对立的心态不断加剧“我执”与“分别心”。

而修行的根本目的,是破除我执,了悟万法皆空。语言却将这种本来空无的“自他分别”不断强化、实化、扩大,如同回音室中放大的杂念,让人难以回归本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