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曹辛苦一二百年,始化人身,公等现是人身,功成已抵大半,而悠悠忽忽,与草木同朽,殊可惜也。 -纪晓岚引老狐对人所言
宣化上人同狐仙轶事
上人在东北时,白云河有个非常灵验的狐仙,它原先住在日本军队的军营里,当时的日本军队不知从哪里抓来了许多中国人,把他们用油锅活活炸死,这个狐仙看不下去了,变成一个白胡子老头去逗引日本人,日本人拿着枪就去追它,结果这个老头就向军营的军火库跑,它跑到里面,军火库就莫名其妙地爆炸了。这样反覆了两次,日本人知道没办法了,乖乖搬离了那个地方。
日本人走了,这个狐仙就在当地赠医施药显灵——无论多远去的人,只要用红布包着一个碗,跪在那个地方一祷告,碗里就有药、药丸等,要什么药就有什么药,灵验异常,方圆千里都有人去求药。当时上人尚未出家,正赶上母亲有病,上人侍母至孝,就也去那个地方去求药,上人虔诚地跪了三天三夜,打开红布却总是没有药,就算了,只有自己根据学的一点中医去中药店给母亲买药吃。上人不久就出家了,这个狐仙就附到上人的一个亲戚身上向上人要求皈依,上人问它是谁,它就说它是白云河赠医施药的狐仙,上人一听:「当初你赠医施药,我去求药,你怎么不给我药?你现在还想皈依我?」这个狐仙就说:「那时候你跪在那里,我只看到一片金光,什么也看不见,所以我没有办法给你药。」…….从此,上人又多了一个狐仙弟子。
整理自法总佛经翻译委员会《白山黑水育奇英——上人事迹》
汉朝的梁统,向朝廷乞请增重法律的刑罚,然而朝廷却没有接受他的建议;后来梁统作了一个梦,梦到神明对他说:‘梁统啊!虽然有幸朝廷没有听从你的意见,但是阴曹地府已经记录了你的罪过。你今天想要以刑罚来毒害世人,居心实在是太狠毒了,那么你的子孙,怎么能够免除刑罚的灾祸呢?你这种行为已经得罪了上天,纵然你再祈祷,也是没用了啊!’后来梁统的儿子,都是死于非命;到了梁冀的罪恶,积的就更深了,最后竟然被皇帝下诏灭族,满门抄斩。
明朝的莲池大师,曾经作了一篇戒杀的文章劝化世人,他说:‘每个人都爱护自己的生命,而动物也是一样的贪生怕死;所以怎么可以杀它们的身体,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呢?杀生的时候,或是用利刀剖开了它们的肚子,或是用尖刀刺穿了它们的内脏;或是剥它们的皮,或是刮它们的鳞;或是割断了它们的喉咙,或是劈开了它们的外壳;或是用滚汤活活的煎煮鳖鳝,或是用盐酒生腌了螃蟹和虾子。可怜啊!它们遭受到如此大的痛苦,却是无处可以伸冤啊!而且这种的极苦,实在是难以忍受啊!人们造下了残杀生灵这种弥天的罪业,与被他们所杀害的生灵,因此而结下了万世的血海深仇。一旦无常到来,就要立即堕入地狱,在地狱中受到镬汤、炉炭、刀山、剑树、种种的苦刑啊!等到地狱的罪苦受完了之后,仍然必须要投生作畜生,来偿还以往杀生食肉的命债啊!还完了命债,再投生为人;则是多病而且早死;因此我今天在此哀告世人,普遍的劝导大家要戒杀;并且更要随著自己的能力来放生,加持念佛,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德,也必定能够随著自己的愿望往生极乐世界;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海,普度众生,功德无量啊!’
片刻无利欲,已离浊世,
刹那见自性,即至净土。
又
终日利欲,满眼得失,莫怨生于五浊恶世,自心感召;
片刻清净,无著无碍,当下即是极乐净土,性海呈然。
周朝的时候,鲁国有一位妇人,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,在兵荒马乱之中,她就抛弃了怀中所抱的婴儿,而抱起了另外手中牵著的孩子。齐国的军队看到了这位鲁国妇人的行为,感到很奇怪;就问她说:‘你把原先怀中所抱的孩子丢掉,那个丢掉的孩子是你什么人啊?’妇人回答说:‘他是我亲生的孩子!’齐军又问:‘那么你现在手中所抱的孩子,又是谁呢?’妇人说:‘他是我哥哥的孩子。’齐军又进一步的追问道:‘你为何丢弃了自己亲生的孩子,而却抱起了你哥哥的孩子呢?’妇人回答说:‘儿子对母亲而言,是属于私爱;但是侄子对于姑姑来说,则是属于公义;我若是违背了公义而偏向了私爱,这样就断绝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儿,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啊!’齐国的军队听了这位妇人的解释,就说道:‘鲁国的郊外,居然还有妇人在持节行义,更何况是鲁国的国君呢?’说罢就撤退了军队,返回齐国,不再攻打鲁国了。鲁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情,就赏赐了这位妇人许多的财物,并且称她为鲁义姑。
《列女传·母仪传》
鲁义姑者,鲁人也。齐伐鲁,鲁义姑抱其兄之子,弃其己子。齐人问曰:「子之弃者,孰子也?」对曰:「吾子也。」又问:「所抱者孰子也?」对曰:「吾兄之子也。」齐人曰:「弃子而抱兄子,何也?」对曰:「子者,私恩也;兄之子,公义也。舍义而取恩,则孤不嗣矣。吾不忍也。」
齐师闻之曰:「鲁人之郊,有妇人尚能行义,况其君乎!」乃还师。鲁君闻之,赐之厚,号曰鲁义姑。
历史学界常常注意到: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5世纪前半,世界各地几乎同时出现了许多思想巨匠或“圣人”,这在哲学史、宗教学中被称为 “轴心时代” (Axial Age),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 卡尔·雅斯贝尔斯 (Karl Jaspers, 1883–1969) 提出。 鲁义姑作为鲁国的一名普通百姓,充分体现出当时人类文明的普遍善良。
🌏 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的圣人/思想家
• 中国
• 孔子(前551–前479):儒家创始人
• 老子(传说生于前571左右):道家代表
• 墨子(约前468–前391):墨家创始人
• 智者群体(诸子百家)大规模涌现
• 印度
• 释迦牟尼佛(约前563–前483):佛教创立者
• 摩诃毗罗(Mahavira,前599–前527):耆那教(Jainism)创立者
• 波斯
• 琐罗亚斯德教(Zoroaster,或称查拉图斯特拉,年代略早,可能前600–前500)流行并制度化
• 希腊
• 苏格拉底(前470–前399):西方哲学奠基人
• 毕达哥拉斯(前570–前495)
• 赫拉克利特、巴门尼德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
• 以色列地区
• 旧约先知群体活跃,如耶利米(前650–前570)、以西结(前622–前570),再到以赛亚“第二、第三以赛亚”传统(前6–前5世纪)
• 各文明虽无直接联系,却几乎同步产生了“普遍性的道德哲学与宗教”。
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
先说认知的四个层次:
1. 感官层次 —— 基本的感知与直觉。
2. 理智层次 —— 推理、逻辑思维。
3. 反思层次 —— 对自己思维与认知过程的觉察。
4. 超越层次 —— 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或直观领悟。
如果把前面讲的“四个层次”再往上延伸,佛学思想会进入 “无相智”或“空慧” 的层次,这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认知”,而是 超越认知的觉悟。
人的思维模式,和他经常接触的认知层次的内容紧密相关。如果一个人长期把阅读、学习、思考局限在某个层次,久而久之,他的思维就会被这个层次“框住”,难以突破。
1. 停留在“记忆/信息层次”
• 如果一个人每天读的只是新闻标题、碎片化短文或八卦,他的大脑习惯了“被动接收”,思维容易停留在表层,不习惯深入思考。
2. 停留在“理解/应用层次”
• 如果一个人主要读的是操作指南、实用技巧,他能快速解决问题,但很少去追问“为什么”,思维容易实用化,却可能缺乏整体视野。
3. 停留在“分析/批判层次”
• 如果一个人阅读的大多数是评论、批评文章,他思维会很敏锐,但也可能习惯于“挑毛病”,不易进入建设性或创造性的思维。
4. 停留在“哲学/反思层次”
• 如果每天读大量哲学思辨,容易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,但可能会和现实脱节,不善于落地行动。
5. 进入“超越/佛学智慧层次”
• 如果一个人常读佛经、禅宗公案、般若思想,他的思维会逐渐松动“自我与对象”的界限,更容易放下执著,体验“无所得”的自由。
所以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规劝秦始皇:要注意 “染”。
《慎大览·审分览》有言: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” 意思是:白色的丝帛,如果放到青色染料里就会变青,放到黄色染料里就会变黄。人的心性、习惯、思想,也会随所接触的环境而改变。
吕不韦特别强调君主要 谨慎选择亲近的人,因为左右大臣、身边侍从,就像“染缸”,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君主的决断。
染,更严重的是染的层次,而不是内容。
很多人理解 “染”,只停留在“好内容 vs. 坏内容”的层次,好像只要内容是善的、高尚的,就不会出问题。
但更严重的“染”,其实是认知的层次被固定,而不是单纯的内容。
为什么说“染的层次”更严重?
1. 内容可以替换,但层次很难突破
• 看八卦新闻,换成看励志故事,看起来是“坏染 → 好染”;
• 但如果这两类内容都只停留在“感官/情绪刺激层”,思维依然无法进入分析、反思,更谈不上超越。
• 所以,换了内容,却没换层次,还是被“染”。
2. 层次决定视野
• 处于 记忆/理解层 的人,即使读圣贤书,也可能把它当作“名言收藏夹”,而不会真的去思辨、应用。
• 处于 创造/般若智慧层 的人,即使读一则小故事,也能透过表象,看到深层的因果和智慧。
3. “染内容”是局部影响,“染层次”是根本束缚
• 内容像是杯中的水,可以换;
• 层次像是杯子的形状,若被固化,就算不断换水,杯子依然只容得下那样的水。
如果整天沉浸在某一思维层次,哪怕听的全是“正言”,也可能只停留在浅层理解,而无法升华。
美国前国防部长 唐纳德·拉姆斯菲尔德(Donald Rumsfeld) 在 2002 年美国国防部记者会上谈伊拉克战争时,说过一句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话,把世界上的事分成三种:
1. 已知的已知 (known knowns)
2. 已知的未知 (known unknowns)
3. 未知的未知 (unknown unknowns)
而努力读最高认知层次的书,接触最高认知的载体,是突破认知的唯一途径。
自古穷通皆有定,离合岂无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