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以世间的智慧,巧思分辨生活中的事物,只能不断增长不正确的观念,助长贪瞋痴,又怎么能摆脱生死轮回的命运呢!有的人,虽然积德行善,积累大的福报,但心中对事物有取舍,执着心念沉重,像这样,也无法摆脱轮回。如果能明了无相的智慧,以无所得心广行善事,身心清净,远离对事物的取舍之心,求往生于净土,学习佛法,那么就会转生于佛国净土,永远解脱。—原文自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:汝見愚痴之人。不種善根。但以世智聰辯。增益邪心。云何出離生死大難。復有眾生,雖種善根,作大福田。取相分別,情執深重。求出輪迴,終不能得。若以無相智慧,植眾德本。身心清淨,遠離分別。求生淨剎,趣佛菩提。當生佛剎,永得解脫。
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"夫有阴德者,必有阳报;有阴行者,必有昭名"。反向的估计可以写成:夫损阴德者,必有阴报;有阳咎者,必有恶名。所以,一个人缺德了,而别人不知道他缺德了,这个缺德的人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遭到报应;而一个人,如果明目张胆地做错事,就一定会臭名昭著。
持戒。空性。念佛。无住。读《般舟三昧经》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念佛度冤
李家村有位农妇,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,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。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,大家都说没看见。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,整天提心吊胆。
后来,那女人竟逐渐地跟随她来到家里,但不进屋,总是在院里或墙角下徘徊。如果这位农妇向她逼进,她就步步后退。这位农妇返回原处,她却又凑了上来,总是不近不远。这位农妇意识到,这女鬼一定是自己的冤家对头。
一天,农妇壮着胆子,站得远远地问那女人道:「你有什么话就直说,别老是这么不远不近的跟着我!」那女 子说:「你前生和我都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姬妾。你嫉妒我受主人的偏爱宠幸,就诬陷我与人私通、盗窃。主人听信了你的谗言,把我幽禁起来,使我郁闷而死。如 今,我是来找你偿命的。怎奈你今生事奉婆婆至孝,总有善神在暗中保护,使我无法接近你。所以我天天跟着你,寻找机会下手。但我仔细估量了一下形势,看来报 怨的可能性不大。你若能延请和尚做一次道场来超度我,使我得以早日转世托生,咱们之间的冤怨就算解除了。」农妇说:「我家里贫寒,哪里有钱为你作道场?」 女鬼说:「你家里贫穷,这也的确不假。但是如果你能以虔诚之心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一万声,也同样可以超度我。 」农妇问:「光是念佛,如何能超度鬼魂呢?」 女鬼说:「普通的人念佛,因为心思杂乱,自然难与佛相应,必须念念如对佛前,努力收摄此散乱心。若是忠臣孝子,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神佛。他们念佛一声,声 音直达三界。所以,他们念佛的功德威力,与诵经拜忏同等。你是位孝妇,我相信以你的至诚心念佛,自然能与佛力相感应的。」
那农妇听信女鬼之言,便发心虔诚地念起佛来,每念一声,女鬼就向西一拜。农妇念满一万声,那女鬼就不见了。
这事在李家村,老一辈的人经常说起。真诚孝顺双亲,信心礼佛念佛!
原文自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:
念佛度冤
李村有农家妇,每早晚出馌,辄见女子随左右。问同行者,则不见,意大恐怖。后乃渐随至家,然恒在院中, 或在墙隅,不入寝室。妇逼视,即却走。妇返,即仍前。知为冤对,因遥问之。女子曰:「汝前生与我并贵家妾,汝妒我宠,以奸盗诬我致幽死。今来取偿,讵汝今 生事姑孝,恒为善神所护,我不能近,故日日相随。揆度事势,万万无可相报理。汝傥作道场度我,我得转轮,即亦解冤矣。」妇辞以贫。女子曰:「汝贫非虚语。 能发念诵佛号万声,亦可度我。」问:「此安能得度鬼?」曰:「常人诵佛号,佛不闻也,特念念如对佛,自摄此心而已。若忠臣孝子,诚感神明,一诵佛号,则声 闻三界,故其力与经忏等。汝是孝妇,知必应也。」妇如所说,发念持诵。每诵一声,则见女子一拜。至满万声,女子不见矣。此事故老时说之,笃志事亲,并信心礼佛。
贪著欲乐、放纵六根、饮食无度、懈怠不勤修者,易被烦恼所胜,如风吹弱树。
乐住出离、护根守戒、节制饮食、具信精进者,心坚不动,如风吹石山。
汉译原文(出自《法句经·双要品》第7–8偈)
唯求住净乐,不摄护诸根,
饮食不知量,懈怠不精进,
彼实为魔服,如风吹弱树。
愿求非乐住,善摄护诸根,
饮食知节量,具信又精进,
魔不能胜彼,如风吹石山。
贪欲永断无余。瞋恚,愚痴永断无余。-《杂阿含经》 断杀生,断偷盗,断邪淫,断妄语,断饮酒。断一个,净一个。一个不断,烦恼不断,轮回不断。没有因缘,难触发悔改心。没有悔改心,没有变化的可能,一生空过。烦恼即菩提。烦恼就是因缘。
幼年天真念佛,少年有意念佛,成年有求念佛,中年清净念佛,暮年老实念佛。老实念佛不必暮年。清净念佛不必中年。有求念佛、有意念佛、天真念佛是必经之路。
谬论?
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,从怀孕在身开始注意营养,到生下来百般爱护。从幼儿园的兴趣班陪伴,到中学大学的专业培养。从准备子女婚房新车,到抚育培养第三代。天下的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太多太多。不只是物质上,还包括精神上。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角度,都很明显的存在父辈向后辈的甘心奉献和牺牲。从因果关系上讲,这些子女相对于父母来说是真正的债主。没有人愿意从债权和债务的角度承认这种关系。所以我们总是对自己一生最大的债主心心念念,倾尽心力,呵护有加,包容无限,而且至死不渝。最大的债主是谬论?额外补充一句:凡是觉得这个说法是谬论的人,自己多半已经做了好久的讨债人,还浑然不觉。
堂兄万周说:交河县有位农家媳妇,她每次回娘家时都骑着一头驴。那驴生得健壮,性情驯良,不用人驱赶便能认路。那媳妇的丈夫忙的时候不能送她,她便骑着这驴自己往来,从来没出过差错。
有一天,她从娘家动身时比往常晚了一点,天色阴沉,没有一点月光,她辨不清东西南北。这时候,那驴忽然一反常态,凶暴地乱跑起来,驮着她闯入丛深的高梁地,使她迷了路。走了大半夜,来到一座破庙前,那儿只有两个乞丐住在殿廊下。那农家妇进退无路,只好与他们栖息在一起。
第二天,两个乞丐把她送回家。她丈夫是又愧又恨,要把这驴卖到屠宰场去。
夜里,这位农夫梦见有人对他说:“这头驴前世做人时偷了你的钱。你派人追捕他,他奋力逃脱了。你就嘱咐捕役把他妻子捆来,羁留了一个晚上。他今世托生为驴,是他前生偷钱的报应。驮着你媳妇闯入破庙,令你悬望不已,是对你前生拘留他妻子的报应。因果就此了结,你何必又要采取报复手段,结下来世的冤怨呢!”农夫一害怕,忽然惊醒。他痛自忏悔,决心不再报复。那头驴也在当天晚上忽然死去。
-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如实观察自己的心:有贪的心,如实知“我心有贪”;无贪的心,如实知“我心无贪”。有嗔、有痴、散乱、定的心,亦如实知。
观心如心,有贪心,知有贪心;无贪心,知无贪心。有恚心,知有恚心;无恚心,知无恚心。有痴心,知有痴心;无痴心,知无痴心。心有散乱,知心有散乱;心无散乱,知心无散乱。心有广,知心有广;心无广,知心无广。心有上,知心有上;心无上,知心无上。心有定,知心有定;心无定,知心无定。心解脱,知心解脱;心不解脱,知心不解脱。-《杂阿含经》卷12·第299经
於乐不染著。於苦不倾动。-《杂阿含经》讲正智正念,觉诸受。
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。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(vinaya )的法师,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(dhamma)的法师,双方诤论不休。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,但佛陀知道,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,所以就离开他们,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。
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。
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,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,为佛陀做些服务。有一天,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,发现有一蜂巢,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,取下蜂巢,并将它放在树叶上,献给佛陀,佛陀接下好意后,猴子就躲起来,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,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,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,前后翻转,想要找出为什么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,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,它就把这些蛋拿开,然后,再献给佛陀。佛陀终于吃蜂蜜了。
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,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,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,而相互和解、修好。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,是他们的错误,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,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。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,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,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,所以那一次的安居,比库们过的很辛苦、惨淡。
安居结束后,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,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,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,恳求佛陀回去。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。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,就向佛陀顶礼问讯,并且认错。佛陀告诫他们说:生命是无常的,大家必须停止争吵,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。
明白「诤论使人毁灭」的人, 停止诤论。
昧于这种道理的人,诤论不休。
锡诺普的第欧根尼。公元前413年生于锡诺普(现属土耳其),相传于公元前323年卒于科林斯。第欧根尼在雅典没有固定住所,直接住在陶工的巨大储粮缸(pithos)里。他拥有的所有财产只包括这个缸、一件斗篷、一支棍子和一个面包袋。
有一次别人笑他“穷得住在缸里”,他回答:“至少我的房子不会塌,也没有房租。”
亚历山大慕名来访,见到正在阳光下休息的第欧根尼。亚历山大说:“我是亚历山大大帝,你有什么愿望吗?尽管提。”第欧根尼抬头淡淡地说:“有,请你站到旁边,不要挡住我的阳光。”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:“我若不是亚历山大,我愿是第欧根尼。”第欧根尼听说后,回应:“如果我不是第欧根尼,我也愿做第欧根尼。”
有一天,第欧根尼看见一个小男孩直接用手捧泉水喝,没有任何器具。第欧根尼愣了一下,当场把自己的木碗扔掉,说:“这个孩子在简朴生活上胜过我。”
“不行”是名“行般若波罗蜜”。般若波罗蜜不可得。菩萨不可得,行亦不可得,行者、行法、行处亦不可得。是名菩萨、摩诃萨行“不行般若波罗蜜”。一切诸戏论不可得故。菩萨从初发意以来,应学空无所得法。是菩萨,用无所得法故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;用无所得法故,修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。
诸有二者,是有所得。无有二者,是无所得。
眼、色为二,乃至意、法为二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佛为二。是名为二。
不从有所得中,无所得。不从无所得中,无所得。有所得、无所得平等,是名无所得。
菩萨、摩诃萨於有所得、无所得平等法中,应学。菩萨、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,是名无所得者,无有过失。